活動快訊

【新鮮家事】青少年遭霸凌,成年容易憂鬱
發佈日期:2015.01.08    

青少年遭霸凌,成年容易憂鬱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

最新公衛研究發現,逾四成五大學生,過去曾被霸凌,中小學時期若遭受「關係霸凌」,到大學仍有陰影,日後引發憂鬱症比率高達三成八,建議家長與教育單位應
將這些學生視為高關懷族群,尋求預防措施。

「時間可以沖淡不好經驗嗎?」台大公衛學院研究所得結果是「不行!」,小時候被霸凌影響,可能成年後引發憂鬱症;大學及中小學皆受到「關係霸凌」,因傷害加成,高達百分之三十八點七的人,呈現中重度憂鬱傾向。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黃俊豪,指導學生陳昱穎論文研究,發現中小學遭受霸凌的大學生,仍會影響身心健康,論文獲國際期刊《兒科醫學期刊》刊登。


黃俊豪指出,台大公衛學院日前針對一千四百三十九名大學生,調查在求學過程中曾遭受的肢體、言語、關係與網路等四種霸凌經驗。


結果顯示,四成五以上受訪者曾遭受霸凌;霸凌方式依比率高低為:關係(百分之三十三點九)、言語(百分之二十三點四)、肢體(百分之十一點七)、網路霸凌(百分之七點二)。「關係霸凌」指的是人際關係封鎖或排擠,如同儕出遊,獨獨未邀請某人,或惡意製造謠言中傷對方。雖是「間接」霸凌,殺傷力卻不小。


黃俊豪強調,霸凌經驗會隨時間發酵、加成,中小學曾經被霸凌者,大學時期又被霸凌,二度傷害下憂鬱變得更嚴重;同理在大學被霸凌,工作後又遭到職場霸凌,也可能產生憂鬱問題。

唯獨「網路霸凌」,意外帶來正面效應,調查發現遭網路霸凌者,日後反而有較佳生活品質,研究團隊推測,當事人可能因此改變生活型態、遠離網路,進而增加戶外活動、與人實質互動,不受負面經驗影響,活得比較健康。

台大心理系教授姚開屏指出,最常被欺負的三類學生為:言行失當(俗稱白目)、弱勢族群、異類學生(俗稱怪咖),家長與教育單位不能視霸凌為尋常生命經驗而掉以輕心,應正視負面影響。她鼓勵被霸凌學生勇於通報,學校應建立透明機制,讓問題浮出檯面,減少霸凌發生。

(取材自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