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問題與解答

【本期焦點】妥善家務分工,讓幸福不誤點



妥善家務分工,讓幸福不誤點

過去男性常是家中的主要經濟來源,近年來女性投入職場分擔家計的狀況已成常態,但女性仍是家務的主要負責者,形成工作平權但家務不平權的問題,長期下來可能會使妻子對婚姻滿意度降低,讓家庭出現失衡的危機。因此如何讓夫妻在家務分工上取得平衡與共識就成為家庭和諧的重要基石。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蕭英玲


職業婦女「對外」又「主內」

隨著雙薪家庭的比例逐漸升高,台灣職業婦女不僅要扮演「對外」賺錢者的角色,也要負擔「主內」的家務責任。過去的研究發現,職業婦女仍然負責做三分之二的家事,妻子平均花在家務上的時間是丈夫的兩倍以上。


根據主計處 102 年的婚育調查結果,職業婦女每天需花費3.41小時料理家務(包括家事、照顧小孩及家人),只比家庭主婦少了 1.5 小時,顯示職業婦女工作「兩班制」是雙工作家庭普遍的現象。雖然丈夫開始支持較平等的家務分工模式,但做的家事大都是傳統上屬於男性的工作(例如:修繕),且實際做家事的時間也較少。而造成婦女仍是家庭主要家務負責者有以下兩大關鍵因素。

一、性別角色態度:

傳統家務分工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內」,男性從小較少被教導如何料理三餐、洗衣服等例行性家務,並被教育這是屬於女性該做的事,因此成家後也就遵循傳統的角色分工。過去的研究發現 ,當夫妻皆持有較平等的性別角色態度,丈夫參與家務的比例較高;但若夫妻皆持有較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則妻子還是負責大部分的家務。


二、夫妻權力關係:

夫妻權力關係是另一個影響家務分工的重要因素。夫妻權力結構通常展現在夫妻對彼此不同程度的依賴關係。若個人在關係中屬於較占優勢的一方,會讓其比較有協商的籌碼,而選擇不去做重複性高且繁瑣的家務;但若是個人在關係中較依賴配偶者,則選擇用家務勞動力來換取在關係中的資源。而在夫妻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及情感兩種資源。


此外,國內研究也發現,已婚男女性其經濟獨立的程愈高,參與家務的比例就愈低。換言之,擁有經濟資源者,在家務分工上比較有協商的本錢;經濟依賴程度較高者,較容易以勞力來換取經濟資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職業婦女的家事時間降低,並不全然是丈夫參與家務的時間顯著增加之故,而是來自於社會支持系統 ( 例如:父母、親屬等)的協助,或是以經濟資源換取各項產業的服務 ( 例如:清潔公司、外食產業等),因而減低職業婦女在家務上的負擔。


再者,在婚姻關係中所依賴的並不只是金錢與服務,情感也是夫妻雙方非常重視的資源。既有的研究顯示,尤其在新婚時期,夫妻之間情感愈親密,丈夫家務參與愈多,也就是丈夫藉由實際的行動 ( 例如:做家事 ) 來表達對妻子的愛、體貼與關懷;因為愛對方,願意付出較多時間分擔家務。

女性眼中的公平標準

大多數的女性都做了較多的家事,但並不會覺得不公平。但為何會有這種現象? 過去研究發現,因為女性在評斷公平與否時是以同性來比較。也就是說,如果相較於其他女性,她做的家事沒有比較多,她就會覺得公平合理。或者是,如果相較於其他男性,她丈夫做的家事沒有比較少,也就不會感到不公平。此外,當女性感受到來自另一半及家人的讚美與感激,便會感到做再多家事也都值得。


將愛與關懷化為行動

面臨家庭生活成本的高漲,女性經濟自主的能力增加,男性不得不在家務行為上做角色的調整,這是家務分工趨向共同分擔的開始。而台灣社會對願意扭轉傳統男性角色、因為愛而洗手作羹湯的「新好男人」有正面的評價,讓參與家務成為一種愛家的表現,也許是另一個促使家務分工趨向合理互惠的助力。


更重要的是,參與家務意味著對家人的愛與關懷,如何將愛意轉化成行動,就要從教育著手。過去研究發現,當丈夫在原生家庭中參與家務愈多,所持家務分工的態度也較平權,婚後做家事的頻率也較高。若能在家庭及學校教育中深植家務共同分擔的重要性,並培養兩性一起參與家務的習慣,趨向相互合作的家務分工模式便指日可待。

(取材自2015年1-2月愛家雜誌)

 
    * 最後修改時間:2015-01-08 15: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