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問題與解答

【本期焦點】突破教養迷思,給孩子寬廣的天空


突破教養迷思,給孩子寬廣的天空

親子衝突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它真正反映的是,我們內在一直被壓抑,甚至連自己都沒意識到問題真相從未被揭開。家庭和樂能帶來正面能量,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父母過於保護與體貼能成為打造青少年的基石;也能導致上癮或成為尼特族的溫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講師   陳慧娟

個體化是青少年發展過程的重要里程碑,過份依賴的青少年往往無法與同儕建立好的人際關係。因此青少年都會透過「分離─個體化」的過程,試圖與父母建立起不同以往的關係,他們會發展新的興趣、價值及目標,而且為了體驗與父母的差異,表現出截然不同於上一世代的觀點。

在此階段,青少年與父母都在努力找尋彼此都能接受的互動方式,家庭凝聚力通常較低落。做父母最難的,莫過於在「愛護與放手」中掙扎,以下三點淺見提供參考:

一、永遠正面解讀青少年的心聲


叛逆是另一種依賴;拒絕服從是一種獨立宣言。特別是青少年對自主的渴望,容易解讀合作等於投降,依循規定,表示失去生活掌控權。因此,處於迷惘的青少年其實需要父母設立界線且有計畫的教養格局,從容地在面對孩子每個生命鍛鍊時,持續給予溫柔的依靠和堅持,並一起透過「共感」的討論,從旁協助他們,才能替生命種下幸福的種子。

二、放下「不能沒有我」的執著


在愛的關係中,每個人都能被聽見、看見。但愛不能代替經驗,過度依賴盲目的愛,可能導致成長的障礙。有些父母常常忘記孩子是個體,一不小心在關係中成癮,將「讓他人依賴自己」的行為,美化為盡職的教養行為。付出讓父母獲得安全感,但真相是父母以愛之名控制孩子的人生。在得不到預期回報時,產生否認、溝通不良與破壞性情緒,只會連累自己的身體,並和所愛的人漸行漸遠。

三、重新學習認識邊界,給愛一個機會

教養是最艱鉅又最幸福的責任,除非父母先認識自己,學習尊重孩子,建立互為主體的共識,否則容易荒腔走板,讓愛傷人。當然認識自己的過程絕不輕鬆,而是需要勇氣與頑固的想法、潛意識不斷拉扯,甚至與自我進行對話才能逐漸成熟。令人感動的是多數父母即使偶爾在恐懼和痛苦中,他們仍是願意重新學習接納差異、調整教養策略,繼續前進。祝福父母們都能有張清晰的教養地圖,即使路途崎嶇險惡,仍能安全引領孩子回到溫暖的家!

(取材自2014年10月愛家雜誌)

 
    * 最後修改時間:2014-10-30 15: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