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問題與解答

【本期焦點】讓狂飆遇見愛──《騎單車的男孩》影觀



讓狂飆遇見愛──《騎單車的男孩》影觀

「你爸不告而別,你要接受事實……。」

小男孩希利緊握住電話筒,低著頭,專注而期待地等著。

社工師拗不過希利的堅持,答應他再撥一次父親的手機,只是傳來的依舊是:「您所撥的電話,已經暫停使用。」
「你要接受事實……。」

事實!多麼殘酷的事實,尤其對一位 12 歲的男孩來說,父親明明答應他暫時住進教養院,之後就會接他回去,可是卻就此音訊全無。於是一場尋父之旅就此開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戲劇編導  劉容襄

尋親的故事可以讓人熱血沸騰、可歌可泣,也可峰迴路轉、拍案叫絕,當然也可能藏著品德涵養的教化,不過,《騎單車的男孩》卻在導演達頓兄弟的敘事巧手下,讓青少年希利帶著觀眾不著痕跡地坐上他的小單車,體會他八十餘分鐘的心路歷程,並看見其中讓人窩心、心疼又多點省思的玩味。

鐵馬上的不安身影

這部電影讓導演達頓兄弟在當年獲獎無數,也榮獲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這樣的榮耀對這兩位比利時出身的創作者並不陌生,從90 年代以《承諾》開始在國際嶄露頭角,之後以《美麗蘿賽塔 》與《孩子》連奪 1999 年與 2005 年兩屆的坎城金棕櫚獎。他們細膩的說故事風格,總讓人感動而不激動、反思而不教化,這或許跟他們紀錄片出身有著關連,無論如何,達頓兄弟的作品都使人再三咀嚼,愈嚼愈有味,當然也包括這部《騎單車的男孩》。

讓我們再回到故事,意志堅決的青少年希利,無法相信父親會離他而去,他決定逃離教養院,自行尋找父親,只是真相不斷地指明父親確實是刻意離開他,原因無它,就是經濟拮据而無力撫養,他甚至將希利心愛的單車也賣了,失望的希利適時遇到如母親般的美髮師珊曼莎,先是為他贖回了單車,讓他在騎車時找回了些許父子相處的記憶,之後又在希利的請求下,週末接他外宿家中,因著珊曼莎的付出,讓希利第一次露出笑容,也讓人再次體會到,這時候的孩子笑容才是屬於他們的,不過,當希利試著開始他青少年的生活時,卻栽了個跟斗。

當單車行在歧途

希利的性格早熟得讓人心疼,在不安穩的環境中成長,使他習慣以大人的心思為念,好不容易向同年齡的孩子跨出一步,卻遇見為非作歹的幫派孩子,涉世未深的希利被影響而做錯事──他搶奪一對父子的金錢。理由簡單,只因他視幫派老大為朋友,並認為朋友要有義氣,答應了就得做到,青少年重視同儕的特質在此幕完全突顯,只是他用錯了地方,並讓愛他的珊曼莎痛苦與傷心不已。


事情發生的當下希利被認出,而幫派老大馬上與希利劃清界線,單純的他拿著錢,騎著單車想把錢給父親,希望改善父親生活窘境,父親聽到錢的來歷後,也馬上跟兒子劃清界線,此時單純的希利無法理解,為什麼他的真心,卻讓他接連失去最信任的朋友與最愛的父親?

騎出生命的暗巷

希利在深夜裡騎著單車,整整一分半的畫面一鏡到底,他由憤怒、無奈、沮喪、平靜到想通與重新出發的決定,沒有任何語言,只有「騎單車的男孩」用青少年的蠻力與早熟的思維漸漸收編狂飆期的蠢蠢欲動,直到回到珊曼莎的家,他開口說了一句:「我想跟妳住。」


珊曼莎關起家門外出,摟著希利:「……警察局那裡,還有許多事要我們去一趟……。」兩人形同母子般的背影,漸漸離去。許多故事自此結束,好的故事卻在此時開展另一段讓人多一份思索的橋段,我真不想再多言,建議你,看看此片……。

(取材自2014年10月愛家雜誌)

 
    * 最後修改時間:2014-10-17 15: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