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問題與解答

【書饗快遞】放手的哲學



放手的哲學

離家的孩子,像一顆溜溜球,和我們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線維繫著, 而他在線的兩端收放中來回。看不見的線形成了看不見的規則, 使得我們各自取得獨立的痛快和分離的安心。離家,原來是為了回家。

觀察剛學會走路的小孩,發現他們不喜歡有人扶他們,只見小子一副千山萬水我獨往的氣勢。再看青春期的青少年也相似,他們來勢洶洶的離家渴望,像似打算過重山涉萬水,慷慨就義於前途的跌撞,他們形體龐大中仍隱含著稚氣對抗著你,掙脫你的扶持和呵護的壯烈,讓你同時雙倍感受到昔日三歲的「我自己來!」和「放我走!」的力道。


然而對有三歲小孩和青少年的父母而言,正處在驚濤駭浪中,談何容易「放」。於是親子之間恰似無形的繩索兩端,便在「收」「放」的韻律中纏綿著或是纏鬥著,無論何者都令人汗流浹背。 

與青春期的孩子互動就像這樣,他們一切的言論動作,讓人感到危險與緊張,而我們任何保護的約束也讓他們感到窒礙難行。太緊了,誰都累,都變形難堪,特別是在親情的衝突裡,任誰的心都為自己和對方感到疼痛。所以,放她走!相信有一條愛的線牽繫著,放她走,她才有回來的機會。相信她的狂飆是成長的過程,在親情的基調裡,小孩顧惜父母也是天生的,只要不斷了回來的機會,總有兩相合宜的時候。無論是誰的「放我走!」最終想的是要經驗「回來!」團圓的慶賀。

(取材自《情緒的鏡子》,愛家基金會出版,定價220元)

了解更多

 

 
    * 最後修改時間:2014-08-14 14: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