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問題與解答

【本期焦點】婆媳相處 難,不難?


林真心與徐太宇新婚兩個月,他們倆各自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也合資買了間小套房。一個週末,她隨著先生回婆家,公公婆婆熱情的歡迎他們,聽他們分享蜜月旅行的趣事,也了解他們婚後的幸福生活……。



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 鄧皓引 



兩代差異造成婆媳失和?

一陣閒聊過後,婆婆問:「真心呀!你們倆下班後,回到家還來得及煮飯嗎?」真心誠實的說:「可以呀!我們說好:誰先回家,誰就先煮飯,有時候,我加班晚回家了,太宇就先回家煮飯,他煮飯,我就會幫忙洗碗,我們也會一起掃地和拖地。」婆婆聽完,臉色沉重的說道:「我兒子在家從來不用煮飯,男人應該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婆婆顯然生氣了,如果你是媳婦或是兒子,你會怎麼做?是據理力爭還是低頭認錯?對先生而言,這兩位他深愛的女人湊在一起,到底出現什麼問題?


曾經有人說,在姻親關係中最容易產生問題的即是「婆媳關係」,提「婆媳」二字,往往也容易令人聯想到負向的情緒。美國有一項有趣的調查顯示:48%的媳婦覺得拜訪婆婆比看牙醫還可怕,38%的人寧可頭髮被口香糖黏到也不願意和婆婆「單獨相處」。怪不得在網路上搜尋婆媳兩個字,出現的總是婆媳過招、廚房大戰、嫌東嫌西等負面字眼;在婆媳關係的論壇中,抱怨與宣洩的話語,似乎永遠多於讚美與感謝。然而,我們必須認清自己處在一個傳統與現代思維交替的年代。過往的家庭型態多以三代同堂為主,「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讓妻子與媳婦扮演的角色與應盡的義務相對明確。然而,現代女性教育程度越來越高,雙薪家庭的比例與日俱增,造成傳統觀念對媳婦的角色期待,似乎不再合適。不過,對於傳統「好媳婦」的標準卻仍深印在長輩心中,當婆媳間無法調適這種期望與落差時,往往就容易引爆衝突。


追打造多元和諧的婆媳關係


婆媳關係不和睦,可說是婚姻的隱形殺手。近年來,專家與學者企圖為婆媳問題尋找解決之道,孔祥明以東方的文化角度切入,看見婆媳關係最根本的影響關鍵在於彼此是否將對方視為「自己人」,他表示在婆媳不和的家庭中,婆婆面對自己的子女,是用「自己人」的方式對待,但卻將已嫁進來的應該是「自己人」的媳婦當作「外人」。這樣只會造成婆媳關係更惡劣。婆媳若能將彼此視為自己人對待,當能建立有如母女般深厚的情誼。[1]


黃囇莉則曾經對關係和諧的婆婆與媳婦進行訪談,她指出現代和諧的婆媳關係呈現多元的面貌,除了「情同母女」之外,還發展出「情同姊妹」、「上下有序」以及「工作夥伴」的和諧關係。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婆媳關係逐漸建立在:如何有效率的運作家庭,婆媳之間是以完成任務為首要目標,進而發展出如同工作夥伴的關係,例如:婆婆協助加班的兒子或媳婦到學校接小孩,媳婦下班後接手小孩課業的輔導;或是婆婆偶爾做好飯後,邀約兒子、媳婦一起吃飯,培養感情。在這樣的分工模式家庭中,能不用遷就對方的生活方式,彼此又能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婆媳間感情自然融洽。[2]

然而,對多數的婆媳來說,彼此的互動仍然侷限於家事處理與家人照顧,但「情同姊妹」的互動方式,卻能打破以往只以家務為焦點,避免僵化的婆媳關係。暢銷作家吳娟瑜曾經分享她以「欣賞學習」的心情與媳婦相處。有一次,她在冰箱上貼出全家人的行程表,希望大家能按表操課,照這個時間作息、用餐,但媳婦卻直接提出異議,當她理解媳婦反對的理由後,自己也從善如流地撤下行程表。在這次事件中,她們並沒有爭執,反而讓吳娟瑜學習到媳婦據理力爭、不畏強權的處事方式,也讓她反思自己與丈夫的溝通技巧,改變以往只是讓步、猶豫的溝通模式。在「工作夥伴」與「情同姊妹」的婆媳關係中,我們不難發現她們是可以彼此分享與討論的,不過這樣和諧的關係通常不是一蹴可成。如同例子中的真心與婆婆剛在關係建立的初期,對彼此都還有防備心,建議先「暫停」想法,從心理開始接納,避免凸顯外在衝突,再擬定下一步驟。[3]


先生是關鍵的協調者 

婆媳關係的產生,需仰賴一個關鍵人物,那便是婆婆的兒子、媳婦的先生,常常有人問,先生到底該不該介入婆媳問題?家庭社會學家孔祥明表示:媳婦的先生是促進婆媳和諧關係的重要人物,如果先生在緊張的婆媳關係中逃避退縮,或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反而會讓婆媳關係越來越惡劣。一個聰明的先生,必須懂得當居中的協調者,在衝突的事件中保持公正的態度,並選擇適當的時機協助,先生了解通盤狀況後再進行協調,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溝通時的話語也要多加修飾,不要成為傳聲筒先生,將情緒化的抱怨字眼也傳到對方耳裡,反而加深母親與妻子的誤解。最後,私底下安撫妻子,但本身對母親依然尊重的先生,最能成為好的居中協調者。[4]

故事中的太宇在離開爸媽家後,對真心說:「謝謝你沒有與母親爭執,我能理解在他們的時代脈絡下所產生的期待,同時我也認同這個家是我們兩個人的,所以家事我還是會繼續做,但就別特別在爸媽面前說了。」這句話雖然不完美,但卻溫暖真心的心。婆媳相處的問題,我們往往無法分辨好與壞、對或錯,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了解彼此,找出最適合的相處模式。



參考資料

1孔祥明(2001)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關係。本心理學研究,p43-87。
2黃囇莉(2006)。「情同母女」之外:婆媳關係的多元和諧。本土心理學研究,26,35-72。
3吳娟瑜(2011)。不必當母女當好婆媳就好。台北市:三采文化(2011)。
4孔祥明(1999)。婆媳過招為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丈夫)三角關係探討。應用心理研究,,57-96。

 

 
    * 最後修改時間:2016-10-14 1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