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問題與解答

【本期焦點】從婚姻關係──探索原生家庭的代間傳遞


「我想和我爸媽一樣,很相愛,所以我一定要找到這麼愛我的人才行。」

「我不想和我媽一樣,她是無可救藥的控制狂,一天到晚打電話盤查爸!」

「我不想和我爸一樣,遇到事情總是忍氣吞聲,感覺很沒用!」

我們蠻常在朋友的聊天中聽見這些說法。當我們在挑選伴侶的過程中,常常在腦海中跳出一些訊息;當我們在考慮是否和對方成為伴侶的判斷過程,我們會有很多評判和觀察。而這些下意識的訊息判斷,往往是來自我們的原生家庭……。



諮商心理師 黃之盈 



某種程度,我們都是家庭的繼承者 

家庭是我們第一個受教育的地方,而「父母」則是我們的第一對學習親密關係的樣板,許多人常說「家和萬事興」,不是沒有道理。很多時候,只要家內安定了,許多事情就興旺了!而「家安」是需要家人間共同維持,家中的孩子常常從父母的互動中,學習做人的道理,進而成長茁壯,間接的也不斷吸收或比較父母相處的方式,認同父親或母親的某些角色或特質。


這種發覺父母特質的內心活動很隱微,往往是在我們的意識中,透過家庭的事件、家庭的規則、家庭的氣氛,窺知父母親是怎麼樣的人,而進行去蕪存菁的判斷。這是個了解家人和決定是否要認同的過程。例如:你和爸爸的相處觀察到──爸爸三句就有一句脫離不了長輩,這讓你確信「父親是孝順的」;小時候你因為要買玩具,常看見母親以實用性為主,認識到「母親是節儉的」;當你常看見爸爸幫媽媽拿東西,感覺到「父親是體貼的」;聽聞爸爸大小事都隨順媽媽的意見,而感受到「母親是強勢的」等。無論你想要保留些什麼?或者不認同什麼?這都在我們心裡有個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以及想模仿和避免的對象,讓自己對未來的人生樣貌,有更多的選擇性。於是,我們都是家庭中的繼承者,無論吸收什麼?或者排拒些什麼?我們其實都未曾真正離開過家!


追往溯源中,理解並重新掌握選擇權


在【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這本書裡面提及了35個伴侶衝突的案例。包括:婆婆意有所指、聲東擊西的溝通方式,讓嫁入的媳婦像誤入叢林的小白兔,長年壓抑的結果得免疫疾病;從來沒被好好抱過的男孩,長大當了爸爸之後,也拒絕抱自己的孩子;太太甩完兒子巴掌後,覺得很嫌惡自己,居然自己變得跟原生家庭的媽媽一個樣,因此感到愧疚和無助;完美主義挑剔精明的妻子,一心為公婆和孩子付出,卻面臨先生外遇的難題等。我們常常想要離家,卻又不得不因為強迫性重複,而複製我們最不喜歡、最想要改掉的部分,想改寫自己的人生,在為人妻(夫)為人母(父)的時候,特別感到困難。


其實夫妻關係,本來就是很脆弱的,當夫妻系統又受到原生家庭的習慣、妯娌之間的糾紛、金錢價值觀的不同,或是性方面的問題,就更糾結且造成無解的習題。但其實夫妻之間的互動,又是彼此重新被修復原生家庭和療癒過去傷痛的解藥。而在夫妻關係中最常引發的地雷,大多數來自原生家庭。


其實,我們雖然討厭原生家庭的某些事情,我們卻很「習慣」。因為,孩子就像海綿一樣,從小和父母在每一天的相處中,吸收著父母的一舉一動,隨著時間的增長,我們逐漸成熟,自主自立的第一步就是開始反思,開始在時時刻刻中做出一些決定,也意外地傳承父母親的互動和相處模式。當我們想要傳承,或者想要擺脫,其實都存在自己身上。我們無須否認,卻也要對這些行為保持著某種清楚的意識,在知道夫妻間相處問題的來源之後,我們要記得自己是有選擇的權利。


追往溯源中,從中成長並得到釋放 

在父母有限的生命中,他們也是從一人生活到二人世界,到我們仨人的一家人,甚至更多家庭成員。我們從小對父母的不實期待,就是希望他們是全知全能,隨時都能付諸愛的行動,這種渴望愛的心境,在我們和另一半相處時的心境很像,希望對方可以懂得自己,比誰都要在乎自己。只可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忘記父母也是有自己的限制,當我們更懂父母的時候,往往帶來失望和憤怒,這些都是很正常的過程,重點不是重新起底,或者說挑剔和指責,而是讓我們知道父母其實和我們一樣,也有他的限制、也有他的脆弱,而且了解他們並非全知全能。當我們理解和接納父母,我們才有機會重新接納自己!

就有些父母常無意識地藉由貶低子女,傳遞自己的關心,這是因為擔心或者維護自己的內在權威,這時候我們要記得,已經長大的我們,建議可以做的是:

1.維護父母的關心和自尊心。
2.放掉幼年時期待被認可的心情。
3.記得自己已經是成年人。
4.記得這個認可,可以由自己來給。


講到這邊就想問: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你願意給自己堅實的依靠,和忠誠的認可嗎?」我們知道,親密關係源自於家庭的樣板,而家庭是我們傷害的來源,卻更是我們豐厚的資源,如果我們也願意跟自己在一起,才能以完整的自己去愛,才能尋找到另一個也能自我肯定的靈魂。

 

 
    * 最後修改時間:2016-09-08 10: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