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問題與解答

【本期焦點】夫妻間需要忍氣吞聲嗎?──淺談「忍」對夫妻關係的影響

夫妻間需要忍氣吞聲嗎?──淺談「忍」對夫妻關係的影響



在我父母的那一代,結婚生子幾乎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過程,我的母親十幾歲就結婚,並且在結婚當天,才第一次見到新郎。我問她,難道不會擔心嗎?她不置可否,告訴我當時很想逃婚,並不是因為沒見過對方,而是原以為會嫁入大戶人家,卻沒想到要結婚,才知道對方只有準備「頭紗」而沒有「婚紗」,粉碎一個待嫁娘的夢想。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  利翠珊



從中式婚姻到西式夫妻

我很好奇如何維持這樣的婚姻?是結婚後才開始戀愛的嗎?意見不同時要怎麼辦呢?然而這些考量似乎都不在母親的思緒中,因為結婚後丈夫就去當兵了,留下她與婆婆共同操持家務;即使丈夫當完兵回來,白天工廠上班,晚上親友串門子,也是男生一圈、女生一堆的,夫妻之間談不上什麼互動,更別說經營親密關係──這是母親的第一段婚姻。

後來丈夫早逝,她再婚改嫁從中國大陸來台的父親。我從小看年紀相差十幾歲、家庭背景差異極大的父母和樂相處,在經濟拮据的年代,堅持撥出一筆應急的醫療費用,若當年度沒有被動用,就可以有一趟全家旅遊,那是童年歡樂幸福的記憶。後來,父母邁入中年,他們出雙入對、爬山健身,我不曾看過他們向對方說「我愛你」,吵架時也不曾惡言相向,而是以堅定的態度,默默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後來,1980年代趕上台灣社會西化的浪潮,我到美國學婚姻與家庭研究,清一色的研究指出:夫妻之間要學習溝通、練習情感表達、協商問題解決也使新婚不久的我建立「西式婚姻」的學習經驗。差不多在那個時期,台灣學術界開始意識到全盤西化的危機,因此發起「本土心理學」運動,強調從自己的文化尋根,探討一些具有本土性的概念。回台後,我躬逢其盛,加入研究社群,從夫妻間的「恩情」,一路研究到「忍」。除了對照父母的經驗之外,這些年訪談過上百對夫妻,我開始真正看到華人文化中驕傲的地方,也對華人夫妻相處的智慧有一些心得,用一句簡單的話表示就是──「順境中的感恩,逆境中的忍」。這篇文章就先從「忍」這個處世智慧談起。


忍的不同面向

心理學家很早就提到:壓抑忍的情緒無益於心理健康,長期下來可能引發心理疾病。社工界也主張:在婚姻中遇到暴力虐待等狀況,應該立即尋求協助,一味地忍並不能解決問題。但是,在華人的民俗諺語,「忍」卻常常被當作警世之語或道德教化──「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都在說明「忍」是解決人際衝突的良好策略。


這兩端完全相反的說法引人深思,在進一步研究後,發現「忍」在華人文化中有很深的根源。儒、道、釋三家都曾經有所探討,但各有著重之處,儒家重視忍的自我抑制機制,道家講退讓,佛家重包容。因此我將忍的概念進一步區分成忍耐、忍讓與容忍。這才明白,專業工作者眼中看到的的面向:通常是「忍耐」與「忍讓」,才會擔心個人對情緒的壓抑,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仔細來看,「忍」作為華人的處世智慧,有一個重要但長期被忽視的面向──就是「容忍」。雖然在行為表現上,容忍也是不與人爭的狀態,但在態度與想法上都是比較開闊的,是人際智慧中的修養。


丈夫妻子誰比較忍

我們在研究中區分成三種分類:忍耐、忍讓與容忍。結果發現:其中最出人意料的是──在婚姻中,丈夫竟然比妻子有更多的忍耐、忍讓與容忍(註1),這完全顛覆女性在婚姻中忍耐、委屈的印象。其實認真細想,男人受到傳統觀念「有淚不輕彈,有苦肚裡吞」的影響,因此,男人比女人有更多的壓抑,有退讓、包容對方的行為,似乎是能被理解的,只是男性的苦往往被忽略。之後,大型資料庫的資料分析,也得到類似的結果。研究發現:男性對配偶容忍可以提高婚姻滿意度,但是忍耐則會降低婚姻滿意度(註2)。在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婚姻中的忍耐確實會增加憂鬱程度,配偶支持則可以降低這樣的可能性(註3)。

學術研究證實:忍耐不僅有害心理健康,也對婚姻中的滿意程度沒有幫助,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有害的。學術界仍然與心理界及社工界有共同的呼籲:那就是──婚姻中壓抑自己委屈的情緒是不必要的,也對婚姻沒有幫助。但是,我們也提出對華人文化寶藏的重視,那就是──夫妻間可以學習用更大的框架去面對婚姻中的差異,容忍對方的行為。


本土化的婚姻教育方案

在這樣的想法下,我與系上蕭英玲、陳富美教授共同在科技部兩年的經費支持下,與愛家基金會合作,進行一項參與式行動研究,主要的目的是透過實務參與,更了解民眾對本土心理學的想法,也希望發展一套建立在「緣、感恩、忍、家族觀」等華人本土文化的婚姻教育方案。這項研究計劃執行至今,我們已完成一套「牽手戀家」婚姻教育課程,並且邀請愛家基金會協助部分的招募工作及團體帶領,分別在幼兒園、安親班、公共托育中心執行。


在「忍」的單元中,我們進行夫妻默契大考驗,看看彼此的了解程度;不僅以搶答題的方式介紹研究新知;也以主題活動,引發夫妻看到家事分工方式的差異;之後「夫妻時間」,讓每對夫妻在單獨的空間創作紙黏土,最後回到團體中分享。我們希望夫妻從這套方案所重視的「本土性、趣味性、私密性、專業性、多元性」中獲得成長的養分,並化作繼續前進的動力。之後,我們邀請參加的夫妻「回娘家」,其中有人提到對夫妻間的「忍」產生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我一直覺得我忍他很多讓他很多,結果那一周才發現怎麼男士們也有很多心事要講……就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在讓他,他也很容忍我。」

「那次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就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在讓他,他也很容忍我。」

這套婚姻教育方案仍在進行著,「忍」的研究成果之應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希望藉由更多本土文化萃取的菁華,讓夫妻在學習西方知識之外,也能回首看看東方的文化特色。如此一來,回到個人的生命經驗中,母親與我、我的父母與他們的父母、我的子女以及他們的子女,全部都可以串在一起了。這雖是我浪漫的想像,也是很真實的願望。


註1:利翠珊(2012)。夫妻關係間的忍與婚姻滿意度之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5(3),447-475。

註2:利翠珊、蕭英玲(2016,印行中)。夫妻內隱情感經驗:感恩、忍與婚姻滿意度。本土心理學研究。

註3:Lin, W. F., Li, T. S., & Chen, L. H. (2016). Sacrifice in a supportive marrige: d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buffer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acrifice in marrig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17,757-772 .

 

 
    * 最後修改時間:2016-07-14 10: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