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問題與解答

【教養問答】紀律與放任間的一把尺

 

 

Q:孩子不太守規矩,該做的事也常拖延不做,屢勸不聽。我對於他的行為感到相當頭痛。我應該如何管教他?

A:紀律能治療孩子的行為問題,一些研究指出,青少年希望父母給予他們清楚的行為界線,而非放任不管。

讓孩子知道,自由是以紀律作為條件。當個人的行為會影響到其他人,或是會傷害到生命與健康時,都應該受到限制。至於社會所期待的基本價值觀,例如:勤勞、節儉、尊重長輩、孝順父母,都要對孩子耳提面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訓練。

必須跟孩子商量行為的規則,一開始就說清楚。一旦訂定規則,就不應該隨便打折扣。要讓孩子了解,將來進入社會也有遊戲規則,不可以輕易犯錯。我們若希望孩子能健康成熟,就得有處罰孩子的準備;只是處罰的方式不要讓孩子產生恐懼或重大傷害,換言之,不可以嚴重羞辱或暴力打罵孩子。有效的方法是「後果管理法」,讓孩子自己去面對行為所產生的後果。

進入青少年時期,孩子追求自我與獨立的需求愈加明顯。此時父母的角色將轉變為並肩作戰的夥伴,而非一味扮演監督的角色。我們可以將孩子的行為劃分成三類:紅燈行為、黃燈行為與綠燈行為。「紅燈」通常是涉及法律規定,可能會危害健康、安全或妨礙他人的行為。「黃燈」是指可能有風險的行為。「綠燈」是指私人或安全的行為。紅燈行為一定要禁止;綠燈行為父母可以放手;黃燈行為可以在父母的指導或監督之下去嘗試。


(取材自《別再把他當小孩》,財團法人愛家文化事業基金會出版,定價250元)

 
    * 最後修改時間:2016-01-21 15: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