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問題與解答

【本期焦點】走出不安全依附的牢籠─點亮親密關係的燈塔



走出不安全依附的牢籠─點亮親密關係的燈塔



黃維仁博士在親密之旅中說:「人生親密關係的兩難,不是怕被拋棄,就是怕被吞吃。太黏了,失去空間;太遠了,感覺斷電。」而安全型依附型的人則不同,別人想黏他,他讓別人充分地黏 ,不擔心過程中失去自我;別人想要有自己的空間,他也不怕被拋棄,因為他有很好的自我價值感。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通常很受歡迎更像天使般容易給予愛。



親密之旅培訓師  吳新萍



踏出安全第一步,從兩個認知開始


雖然每個人都期待自己是屬於安全型依附的人,但大多數人從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中形成的依附型態不是怕被吞吃的逃避型,就是怕被拋棄的焦慮型或是既怕被吞吃、又怕被拋棄的紊亂型。其實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有意義愛的連結,一個人如何能自由地給予愛、接受愛,成為安全型依附型態 ( 以下簡稱安全型 ) 的人就變得非常重要,當一個人希望從不安全的依附型態變成安全型的人,就必須先有以下兩大認知:



1.瞭解自己的依附型態

當我們先瞭解自己的依附型態後,遇到張力和衝突時,就不會一味去指責對方,或是自憐,因此錯失一個自我省察和提升的機會。例如:當你知道自己是焦慮型的人,並了解親密關係中的另一半是逃避型的,當你要去黏,對方就想要逃。相信能讓你看得清楚你們雙方的互動模式:你怕孤獨,而對方是怕失去空間,因此發生這樣的情形,未必都是對方的錯,也未必是你不可愛了。你若是愈焦慮、愈怕失去就會愈想追,而對方就感覺窒息,愈想要逃。

這時你要克制自己想追的念頭,先盡力自我安撫焦慮的情緒,給對方空間,對方或許會在沒有壓力的情形下慢慢回來。許多時候當我們明白,看清楚真相,就知道該怎麼做。

 

2.依附型態是能改變的
根據依附理論,從一歲半幼兒的依附型態,能預測他 18 歲以後的依附型態。而且百分之 70~80 的孩子會承襲父母的依附型態,因為周遭的人際環境可以影響到腦的發展,而影響最強的是在3歲前。人生的一些情感經驗,仿佛已經植入大腦中,大腦中的一些連線都已定型。但好消息是,我們的腦可以藉著愛,滋潤我們的人際關係,重新建立、產生新的連線,可以讓我們疏導情緒,並能柔和表達與接納傾聽。不僅自己可以變成安全型的人,而且也可以影響身邊的人變得愈來愈安全。

在此過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好父母」。「好父母」可以是一些具有安全依附的人,也可以是健康的團體。團體就像母親,一個健康的團體就像好母親,在「好母親」的懷抱中,我們就能彼此滋潤,共同成長。

 

善用兩大方式,發現安全的可能性

想成為安全型的人除了必須要有以上兩大認知外,還得了解如何善用讓我們成為安全型的兩大方式。

1.有效地處理差異和衝突

沒有人喜歡衝突,因為衝突帶來的張力引發我們許多負面的情緒,其實這些情緒並不可怕,在經歷情緒之後我們還可以走出來。負面情緒仿佛黑洞,我們要做的是,不要一次又一次白白跌入這個同樣的黑洞中,而是點一盞燈,帶著援軍,一起進入黑洞,然後一同走出來,下次,我們就可以繞開這個黑洞。其實,當每次情緒激昂的時候,都是一次自我省察、成長的契機。當強烈的情緒到來,我們應該學會趕緊問自己:「我怎麼了?為什麼這麼生氣?為何這麼難過?」我們要先學會用一些表達情緒的詞彙,標明並疏導自己的情緒,撫慰自己裡面強烈受傷的感受。

若是衝突發生時,我們習慣用不健康的舊模式,或者指責,或者討好,凍結、逃避,雖然這些模式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帶給我們一些好處,但若我們一直沿用下去,將會嚴重阻礙我們跟他人產生心與心的連結。就如黃博士曾說:「危機就是危險加上機會,衝突是一個很好瞭解自己與對方的契機,處理好了會將彼此帶向更深入的關係。」

2.刻意經營友情 

大多數華人不喜歡「刻意」這個詞,總覺得「刻意」就是「做作」,就是「假」,反之喜歡凡事「自然而然」,但很多時候夫妻關係就是在所謂的「自然而然」中漸漸喪失友情,變得淡薄,最後形同陌路。不少夫妻關係更像一個合作團隊,夫妻角色分工良好,共同養育孩子,當孩子長大離巢後,彼此間因為缺乏親密感,最終只好解散團隊。而缺乏親密感的婚姻更是難以抵禦外來誘惑,因此產生外遇的可能性也很高。夫妻雙方都需要有顆一生追求討對方喜悅的心,去花心思去瞭解對方接受愛、表達愛的方式並有效地滿足對方的需要。

在親密之旅中的一項練習:「用肯定的言語存款」就是刻意經營友情的特效藥,因為言語是有能力的,當我們說出對彼此的欣賞與感謝時,會真實地增進彼此的親密感。不僅夫妻如此,每段親密關係都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去努力經營。

走向安全依附的道路

當我們能夠了解彼此的依附型態及知道依附關係是可改變的,更學會在親密關係中處理差異衝突、刻意經營友情時,我們就能發展出裡外一致的健康人格,而能夠坦然地做自己,又給他人做自己的自由。當我們與人相處時,能帶給他人一個安全並有愛的滋潤的環境,不僅能瞭解自己,還能說明別人的情緒和疏導自己的情緒,這就是屬於安全依附型態的人。

 

發展健全的真我

很多時候學習理論及知識比較容易,但想真的改變我們從小在原生家庭形成的依附型態,是非常困難的。就像我們走著走著就繞回原路,雖然明知道舊的模式是不健康的,但卻是熟悉的、習慣的,因此常下意識就回到老樣子。


因此這種改變是需要經年累月的堅持,而這樣的堅持是極困難的,因為這是關乎到人與人之間連結的課題,同時也需要在親密關係中逐漸習慣用新的方法。雖然我們能透過自我覺察與操練來改變自己的依附型態,但若是在過程中碰到瓶頸,也不妨藉由團體的力量突破。

像是許多人選擇參加「親密之旅小組」,這樣的小組,就是個用親密之旅建立的「團體母親」,在這團體中大家會一同學習使用親密之旅的方法,在與家人發生衝突產生情緒時,互相疏導、修復及饒恕,透過這樣的演練,最終對親密關係產生極大的改變。

當然這個「團體母親」中有時也會有衝突,也會不安全,但是當大家使用所學的方法來真實解決衝突時,在過程中將不斷成長,變得愈來愈安全。有的團體堅持了五六年,影響更多的人走在一條朝向安全型發展的路上。每一個安全型的人都能成為一個對他人有醫治的人。當我們成為安全型的人,將能影響、帶動環境並幫助更多的人也漸漸成為安全型的人!


(取材自2015年5月《家庭好時光》雜誌)

 
    * 最後修改時間:2015-05-07 18:24:55